期待小屏旗舰已久,继 Xperia XZ1 Compcat 后第一个大体符合我需求的设备终于来了。首发入手现在也快有两个月,这一篇就针对这款机器说说自己的使用体验和发现的问题。
观前提醒:
- 文章很长,请善用目录
- 第一次使用 iPhone 作为主力机,分内因此部容会从初次使用 iOS 用户的角度描述
- 无拍照环节
- 无跑分、游戏性能测试环节
- 优点基本 KOL 都已经吹过,文章中主观问题和吐槽会更多
2014年的 Z3 Compact 是相当惊艳的产品,在当年也算是小屏旗舰。虽然有断触的问题,但是断触前的两年多个人还是非常满意的。从此我心目中理想的手机也基本成型: | 型号 | 宽<=65mm | 3.5mm | 白天续航 | TF卡 | IP68 | 160g - | 高素质屏幕 | 性能够 |
---|---|---|---|---|---|---|---|---|---|
Xperia XZ1 Compact | ○ | ○ | ○ | ○ | ○ | ○ | ? | ○ | |
Xperia XZ2 Compact | ○ | × | ○ | ○ | ○ | × | ○ | ○ | |
Galaxy S10 | × | ○ | ? | ○ | ○ | ○ | ○(PWM) | ○ | |
iPhone 12 mini | ○ | × | ? | × | ○ | ○ | ○(PWM) | ○ |
表格里的是近几年我的主力设备。
手机屏幕正变得越来越大,在 2018~2020 两年间,国内甚至买不到任何 65 mm 宽度的旗舰机型,由于 XZ2 Compact 的 4G RAM 实在不够用,20年中还在 PDD 上了三星 S10 的车。四个月后,12 mini 发布,宽度 64 mm +,我:?!该换机了。
尺寸
iPhone 12 mini 的三围: 131.5 x 64.2 x 7.4 mm ,显然不是绝大多数用户想象的小屏旗舰的大小。
参考
作为参考,这里列出近年代表性小屏(?)设备的尺寸参数,单位为 mm: | 设备型号 | 长 | 宽 | 厚 |
---|---|---|---|---|
iPhone X | 143.6 | 70.9 | 7.7 | |
Xiaomi MI 6 | 145.2 | 70.5 | 7.5 | |
Xiaomi MI 9 SE | 147.5 | 70.5 | 7.5 | |
Samsung Galaxy S10 | 149.9 | 70.4 | 7.8 | |
Samsung Galaxy S10e | 142.2 | 69.9 | 7.9 | |
Google Pixel 4 | 147.1 | 68.8 | 8.2 | |
Sony Xperia 5 | 158 | 68 | 8.2 | |
iPhone 6 ~ 8 / SE2 | 138.4 | 67.3 | 7.3 | |
Sony Xperia XZ1 Compact | 129 | 65 | 9.3 | |
Sony Xperia XZ2 Compact | 135 | 65 | 12.1 | |
Sharp Aquos R2 Compact | 131 | 64 | 9.3 | |
iPhone 12 mini | 131.5 | 64.2 | 7.4 |
表格给出的小尺寸旗舰机应该已经足够多了。不同人对于小屏手机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对我而言,宽度是最主要的标准。
以曾经的 16:9 主流屏幕比例为基准,70 mm 左右的手机屏幕尺寸通常为 5 ~ 5.2 寸,而 65 mm 对应的是 4.5 ~ 4.6 寸设备,因此在影音娱乐方面,12 mini 的屏幕在当今市场上算是非常小的,请注意。
各位可以配合下面的图片进行参考,来源 Notebookcheck
130 * 65 mm ?
我最满意的手机长度宽度。
130 mm 可以做到用大拇指 + 中指轻松捏起设备,放入口袋也十分轻松。同时也是拇指音游玩家福音,即使左侧来了两个键也能轻松够到,而长屏幕就只能坐等 MISS 了。
65 mm 的宽度意味着可以单手牢牢握住设备,而不是像 70 mm 以上的设备更倾向于托住,还要用小拇指撑住底部防止滑落。
12 mini 在各方面的尺寸都和我长时间作为主力机的 XZ1 Compact 近似,过渡过来也是毫无压力。
重量
国行重量为 133 g ,轻巧的重量结合 65 mm 带来的是更稳定的单手握持,不需要像 XZ2C 那样担心由于太重滑落,也能随手丢进口袋;另一方面,由于体积较小,初上手会给人一种大尺寸设备无法带来的扎实感,可能是由于重量分布的原因?
外观
边框
12 系列采用了直角边框和 iPhone SE 及 5s 前的产品类似,Sony 以前也使用过近似的设计,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外观的。
本设备 12 mini 直角边框设计的优劣,当然带套用户可以直接忽略:
- 中框倒角效果仍然不够好,即使宽度只有 65 mm 还是有割手感。作为对比,XZ1 Compact的左右边框过渡相对平整,握持更舒适
- 但是四角是圆滑的,反观 XZ1C 的四角几乎就是直角,这点好评
- 铝合金边框,容易沾油,个人对油比较敏感,大部分朋友可以忽略
- 材质比不锈钢脆弱,实测摔到硬地板就是一个坑,如下图
背板
背面的玻璃面板,据称没有采用正面的涂层,同时也相对更易沾指纹,使用深色款会更明显。
采用了时下流行的左上角凸起设计,裸奔不能在桌面放平了。
色彩
我使用的是绿色版本。绿色和手上的 Z3C、XZ1C均有差别,也和 11 的不同,为更淡的绿色。
最近发现的一个和 12 系列绿色完全一致的产品,各位可以考虑购买一个作为参考ww
京造 软毛沐浴刷 长柄洗澡刷 超细柔软毛毛清洁按摩刷
其他
- 传统艺能,没有极为先进的 3.5 mm
- USB 2.0 的 Lightning 接口
- 会积灰的听筒兼扬声器
- 放在侧面底部,音量超过一半以上就会破音的四开孔下置扬声器
- 5.4 寸屏的刘海( × ) 5.3 + 寸屏幕的两只角( √ )
显示
基本参数
iPhone 12 mini 使用的屏幕尺寸为 5.4 寸 OLED ,物理分辨率为 2340 x 1080 ,手动亮度最大 625 cd/m²。我拿到的屏幕型号 G9Q 开头,出厂日期为 2020-10-12。
据官方描述,12 系列和 12 pro 系列的屏幕采用了超瓷晶技术,耐摔性能更强。YouTube 上的测试也证实了这一点。
!!!
!!!
但是涂层的代价就是不贴膜手感发涩,作为不贴膜不带套的裸奔党,这次还是贴上了10块钱的钢化膜,贴好后手感比起裸奔提升不小。
屏幕素质
硬件素质还是相当不错的。实测部分直接引用 Notebookcheck 的结果:
- PWM 250 Hz
- sRGB 下,覆盖为 99.6 % sRGB
- ΔE 平均 1,最大 2.1,灰阶 1.3。甚至优于该评测机构拿到的 12 Pro 系列
- 响应时间 4 ms
- 最大亮度低于 Pro 系列
- 屏幕色温在不开启原彩显示的情况下已经偏暖
关闭了原彩显示,手动拉高亮度测试,整体色彩和家里调整过的 LG UL650 十分接近,不过比起大部分手机(包括前几代的 iPhone,同样关闭原彩显示)来说,颜色更暖。
接下来说一说屏幕相关问题。
-
绿屏:12 发售时就已经引起不少讨论,根据各社交媒体的反馈,本系列所有机型目前都有该现象,表现为微信灰色摇一摇界面下屏幕发绿。我的这台在和其他设备的低亮度比较下也会感觉偏绿,但是微信摇一摇的情况下却没有明显的复现出来,可能是测试方法不对?
-
亮度自动调节:这一点原本应该放在其他中,但是对硬素质有影响,因此也写在一起了。
iOS 的自动亮度调节似乎不可以进一步手动调整亮度。在光线不是非常充足或者有阴影遮挡的情况下,提供的亮度并不能完全符合每个人的需求。个人的感受是偏暗。这时没有提供基于自动的调节就成了麻烦。 -
频闪:250 Hz 对我来说只能保证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舒适使用,当然不少人对这方面感知不强。
-
但是结合上述几点,在低光照的情况下使用就不太友好了。个人对低频闪相对敏感,在室内没有直射光的低光照环境下,使用 30 分钟以上就会感觉到不适,体感比同样 PWM 的三星 S10 (自然)更难受,间接省电?(
但是不管怎么说,也是一块旗舰水准的屏幕了(60 Hz 除外),日常使用也算足够。
其他
12 mini 屏幕的刘海大小并没有比同系其他机型小太多,系统层面也对刘海做出了进一步的妥协。顶部状态栏由于可用面积太小,位置比起其他机型略微下移,在调用权限等情况下,位置还会再进一步进行改变。
另外就是上面所提到的自动亮度问题了,目前 iOS 和 Android 的不少功能也在互相靠近,还是有希望的?
续航
电池
这一代的电池容量仅为 2270 mah,由于 Apple 对厚度的统一做出了不小的妥协。同尺寸的 XZ1 Compact 因厚了 2 mm 而塞入了标称 2700 mah,实际 2800 + 容量的电池。
我的这一台到手检测容量为 2274 mah,看来 Apple 控制的相当精准。供应商为惠州德赛,电池生产日期为 2020-10-9。
充电
先引用充电头网的测试。
个人实测,在较低电量情况下,手机静置,使用 65W PD 充电器进行充电,握手 PD 协议,充电速度在 14 ~ 15 W 间波动,微博测试上看到的是 14.5 W,和亲测结果基本一致。亮屏负载情况下,实际功率最快接近 iPhone 12 系列,最大同样为 22 W 左右。比起本代其他 SKU 可以直接 22 W 充电还是有不小差距的。
得益于电池小,低电量状态,在 1 小时以内可以把电量充到较高水平( 60 % ~ 80 % ),90 % 的电量充满反而要花上不少时间。
体验
说说自己的基础使用情况:
不使用低电量模式,屏幕熄灭时间为 2 分钟,关闭原彩显示,亮度调节自动,QuanX 全天开启,启用重写去广告规则和淘宝京东历史价格。
1.日常上班
关闭 5G,早 8 点 100% 状态拔电,通勤时间可忽略,8:30 ~ 17:30在单位,18:00 前后到家。
主要 WiFi ,4G 占比通常为 1 / 3 以下,多使用社交媒体、即时通讯,中午 20 ~ 30 分钟的音游( CGSS、project sekai 均为2D模式),亮屏总时间 3.5 ~ 4.5 h,下班到家剩余电量 15 % ~ 35 %。如果有加班情况则必须要额外充一次电。
由于电池过小,而 X55 基带的功耗是固定的,因此移动数据使用对续航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要想在纯 4G 的情况下支撑完整的工作日只能在亮屏时间和多次充电里进行取舍了。
2.周末轻度出行
去市区看看新出的数码产品、公园散步等。在外时间通常为 3 小时至半天,但是有较长的公共交通时间。80 % 电量出门,地铁 1 ~ 2 小时全程使用手机 4G ,主要应用为社交媒体 + QQ ,数据流量使用频繁、另为本地电子书(Google play books 等)。
这种情况下,联通 4G 的高耗电、地铁的不稳定信号、结合 iPhone 的祖传信号强度(后文会提)就成了大问题,地铁上不间断 1 小时社交媒体或即时通讯软件大约消耗 25 ~30 %的电量,再提升一点使用强度,到家之前就会完蛋。
3.全天在外
请直接看图。CP27 当天,会场无 WiFi,21 时后在家。
问题
12 系列有不少人遇到了异常掉电的问题,表现为一夜耗电 25% 甚至更高,后台显示没有游戏运行,解决方案仅为重启
小结
实际使用下来和上一部 S10 类似,不如两部索尼到手时的续航,对于轻度用户来说算是够用,每天使用手机 5 小时以上、也没有随时充电习惯的朋友请随身携带移动电源。
基带、信号
手机作为通讯工具,信号还是要强调一下的,由于身边没有其他 5G 设备,只比较 4G 信号。
12 系列换上了高通的 X55 基带,根据 KOL 所言,信号提升了不少。然而所谓的提升不少只是对比 iPhone。对比了身边的几台设备以及同事的 iPhone XR、iPhone 12,相同运营商相同位置,根据响应速度判断的联通 4G 信号强度:
iPhone XR < iPhone 12 mini < iPhone 12 < 其他设备。
这一代的 iPhone 虽然不再是 Intel 基带,但是由于自身设计,在信号稍弱的地方(如电梯、机房等)仍然会遇到数据传输速度极慢甚至无法收发数据、降级到 3G 的情况,比起 Android 阵营还需努力。
举个例子,在电梯里收到了微信推送消息,由于苹果的机制,进入微信后软件本身需要刷新收取,加上需要交换的数据量比推送更大,导致一直显示为收取中,看不到发来的消息,而此时通知栏的消息也没有了,体验十分糟糕。
内存
12 和 12 mini 的 RAM 大小为 4 GB,与 11 系列全系相同。iFixit 的拆解显示仍然采用了 DDR 4 的内存颗粒。
直到今日,网络上仍然有不少鼓吹 iOS 内存管理高效的言论,在购入之前我也一度对 4 G 的运行内存抱有信心,认为不开相机不玩游戏,基本不会频繁杀后台。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从出厂的 iOS 14.0 用到 14.3,每个版本都只能支持 6 ~ 10 个常用软件的后台(不含游戏、相机),开启游戏时,甚至出现过因为后台已经有一个游戏,前台游戏内存不足导致前后台进程一起被杀的情况。
低内存占用的程序后台倒是可以较好的保留,如 Google 日历、play 图书等,即使后开启的高占用程序已经被杀,这些程序仍然还在。
虽然不像 Android 可以锁定进程,但是国内无障碍使用的推送服务倒是可以扳回一局,即使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被干掉,也不影响消息的正常推送。
在我的使用习惯下,这代 4 GB RAM 的使用体验应该和压住国产毒瘤软件的原生 Android 6 ~ 8 GB 接近。下一代 iOS 设备也该普及更大容量的内存了。
存储
iPhone 使用的 NVMe 闪存速度曾经一直遥遥领先于 Android 阵营。256 GB iOS 14.0 到手占用空间为 14.3 G / 256 G。
50 % 电量,不手动启动任何限制措施,Disk bench 的闪存速度测试结果如下图,很遗憾这款软件不支持更重要的 4K 速度测试:
根据该软件的结果,极限的连续读写速度分别为 1350 MB/S 和 950 MB/S,但是实际使用时考虑到发热降速,平均速度约为 1315 MB/S 和 880 MB/S。至少在连续读写方面,现在 Android 设备配置的 UFS 3.1 速度已经超过了 iPhone。
不过结合 A14 强大的性能,最明显的感知就是在网络条件没问题的情况下游戏载入时间快了不少。
系统
作为我第一个正式接触的 iOS 版本,iOS 14 在很多方面已经向 Android 靠近,从 One UI 和索尼的类原生 Android 系统过渡过来也没有什么大问题。Google 的云同步也可以同步联系人、相册、日历提醒等重要数据,满足我的基本需求。
优势
- 良好的权限管理,至少不会像原生 Android 某些 app 不给权限直接不让进
- 优秀的后台控制,抛开杀后台,至少毒瘤关闭后台刷新不会疯狂耗电,如 Android 端美团、淘宝等
- 领先的底部手势
- 流畅平滑的过渡动画,虽然其中一个原因是动画速度较慢
- FaceID 的原生兼容,反观 Android 毒瘤应用不会用 Google 的指纹识别接口
- iOS 14 新特性:桌面相当于启动器了
- iOS 14 新特性:小部件
缺陷
仅代表个人观点。提到的部分内容对于一些朋友来说可能并不是缺陷
- Apple 特色,替用户做出选择的 iOS,定制化方面必然不如Android
- 无通话录音
- 无 Always On Display,为了防止漏掉通知,需要不时点亮屏幕
- 不能复制 NFC 门禁卡
- 不支持 aptx、LDAC
- 杜比音效无法关闭,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听有音染的声音的
- 软件安装后默认打开后台刷新
- 通知向左滑动到底可以直接清除,但是滑到底的操作单手基本无法实现
- 系统层面无法自定义第三方 app 的提示音;自定义铃声十分麻烦且有长度限制
- 后台机制导致第三方程序即使开启了后台刷新,长时间后也会被回收,影响 Google 相册、Onedrive 等软件的自动同步
- FaceID 只能竖直方向解锁,无法像 Surface 那样四方向解锁
- 开启旋转锁定时,应用内部不支持自动旋转
- 锁屏通知只有在第一次解锁屏幕时才能直接看到,而后就会默认隐藏,需要手动上滑
- 2020年了,大部分手机的宽度早已无法单手够到左侧边了。而 iOS 大多数应用只有左侧边滑动返回,甚至部分软件的部分页面还没有适配,必须点击左上角才能返回上一层(12 mini 由于宽度窄不存在此问题)
BUG 和问题
主要来自于第三方程序的适配以及咖喱人的写出来的 BUG
- 不支持全选的 app,选取文本体验很差
- YouTube、掌上生活、Twitter 等软件必须进入后手动点击通知才能消除红点
- 后台刷新对 QQ、微信等软件似乎没什么用,收到推送后仍然需要进入应用刷新
- 第三方应用很少有提供自定义提示音,作为一款通讯工具,能通过不同提示音分清消息的重要性是很重要的。如只有三全音的微信。比较一下 TG,高下立判。
另外,在 Android 10 + 的设备上,可以轻松的对每个应用的通知声音进行自定义
-
使用第三方输入法的情况下,无法复制密码
-
内存严重不足时,会直接杀掉占用过高的前台程序
-
启用引导式访问时,额外多按一下可能导致手机卡住,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
耗电异常。在论坛、社区等发现许多人有此情况,此问题会严重影响使用。无后台的情况下,夜间根据型号掉电 20 % ~ 40 %,临时解决方法为重启,但是重启后仍然可能再次出现。怀疑为系统或硬件问题。结合下一条和图片
-
充电异常,此问题会严重影响使用。显示充电状态却充不进电,没有充电电流。在论坛社区等同样可以找到相同案例。线材为 MFi,PD 充电设备也无问题,重新插拔可恢复正常。
-
由于权限控制,第三方相册不能看到相册的分类
-
系统更新机制十分神秘,原以为和 Android 设备一样仅仅在充电时会自动进行更新,直到有一天游戏中富强断开
-
Siri 不同时支持英语以外的多种语言,Google assistant 支持
-
18:9 比例的视频,刘海刚好挡住左边的一小部分
-
进水提醒往往在插入充电器开始充电后才跳出,对比三星在进水时就会立即提示 USB 端口进水
-
单位的 WiFi 是开放 + 网页帐号密码登录的,连接开放 WiFi + VPN 时,锁屏状态下会不断在移动数据和 WiFi 之间切换,参考下图。PS: 加密的 WiFi 无此问题
-
通知中心可以下拉出控制中心,反过来无效
-
Pixiv 不能从网页拉起,应用比起 Android 端也十分简陋
-
Google 日历功能确实,Google 系在 iOS 端更新看起来并不勤快
-
有游戏在后台的情况下,发热量非常大
-
健康软件的起床时间大概率为关闭起床闹钟的时间
总结
+ 小巧的尺寸
+ 不错的屏幕
+ 不将就的性能
+ iOS
- 续航
- 信号
- 频闪
- 刘海
- 系统可定制性差
- BUG
虽然我会买,但是不推荐。和 Surface Pro 作为唯一配置达到我要求的 x86 可拆卸键盘设备一样,iPhone 12 mini 也是目前唯一能达到我大小和综合表现期望的手机。对我而言,这才是真正的小屏旗舰。
目前产品也仍然有相当多的问题。但是市面上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即使出现了问题也只能被迫接受,小屏党的悲哀啊。希望 Android 阵营能重现昔日的 65 mm 机型(做梦)。
几台主力机合照。
绝大多数用户的手机早已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是通讯娱乐办公一体的随身多媒体中心,5 寸左右的屏幕远远不能满足普通用户日常的娱乐、影音需求,续航在较高强度的娱乐环境下,一天 2 ~ 3 充起步;由于小体积,震动马达、扬声器也有缩水,更进一步的降低了娱乐效果;不支持双 SIM 卡也是一个劝退点。一个多月降价 1000 + 也证明了这款机器销量感人。
可能有不少仍在使用 iPhone 8 及更早机型的朋友会想更换到 iPhone 12 mini。虽然 12 mini 确实可以做到在各方面吊打老产品,但是有条件的话,请务必先去实体店体验一下 12 和 12 Pro。拥有更好续航的 12 和 12 Pro 并没有比 8 系列大多少,却有比 mini 好得多的体验。
One comment
手持11Pro来吊打一下垃圾mini,